|
|
页 数:193页 |
开 本:16 |
版 次:1次 |
日 期:2012年7月 |
装 帧:简装 |
|
ISBN:9787502373306 |
|
|
|
定 价:¥28.00元 |
折 扣:
无
|
|
书店价:¥28.00元 |
节 省:¥.00元 |
|
|
|
|
|
|
东晋著名医学家、炼丹家、道教理论家葛洪在《抱朴子内篇•黄白》中,引用《龟甲文》的话说:“我命在我不在天,还丹成金亿万年。”认为善养生者,“先除六害,然后可以延驻于百年。何者是邪,一日薄名利,二日禁声色,三日廉财货,四日损滋味,五日除倭妄,六日去沮嫉。六者不除,休养之道徒设尔”。南北朝梁代道教思想家、医药学家、炼丹家陶弘景的《养性延命录》也载:“仙经云:‘我命在我不在天’。但愚人不能知此道为生命之要。所以致百病风邪者,皆由恣意极情,不知自惜,故虚损生也。譬如枯朽之木遇风即折,将崩之岸值水先颓。”如果说,葛洪的养生观中,还蕴含着道家炼丹术延年益寿的童稚天真,陶弘景则明确认为风邪外侵和恣意极情的内伤所致的虚损,是芸芸众生养性延命的大患。这两位中国养生史上的大家,站在古老文化的殿堂上,仰观天象,俯视生命,用诗一样的语 言,倡导通过自我心身的修炼,来改善健康的质量,从而返璞归元,尽享天年而达到生命的永恒,倡导的是一种闪烁着人性光芒的养生理念。 中国是诗的国度,诗风即人品。清代著名诗论家叶燮在《赤霞楼诗集序》中说:“昔人评王维之画,日‘画中有诗’;又评王维之诗,日‘诗中有画’。由是言之,则画与诗初无二道……故画者,天地无声之诗;诗者,天地无色之画。”诗歌是作者情愫的表达和人生感悟的缩写:衣食住行的真实记录,喜怒哀乐的性情抒发;生老病死的无常感慨,贫富苦乐的直觉议论。读者在平仄对仗的韵律空间里、审美意蕴的共鸣中,感受到作者精神品格的洋溢和人文关怀的深厚;在无色之画的语言符号里,窥见古代哲人大家们的文化心理和生存智慧。养生文化中形性共养、心身双修的箴言,对士大夫等社会精英的人格塑造和心态的平衡,不啻于一剂补泻兼施的良药。儒家修身齐家平天下的价值取向,道家恬淡无为的生活态度,佛家驱除贪欲嗔怒和愚痴的戒律,使养生成为诗人骚客们传承而自我慰藉的精神素材,践行而其乐无穷的生活艺术。对养生的点滴感悟,溶进了他们笔下的字里行间。 从《诗经》中的药用植物,到《全唐诗》中的疾病描述,历代诗人的诗作中,都不难检阅到与中医药文化相关的篇章。在中国古代,传统养生学是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,儒释道三学都论述了形性共养、心身双修的理论和方法。士大夫阶层拥有获取健康信息的国学基础,他们的健康素养要高于其他社会阶层,这从他们的医药养生诗中就可寻觅到端倪,是值得我们复习的独特诗体文献。 唐代诗人张籍在《答开州韦使君寄车前子》中说:“开州午月车前子,作药人皆道有神。惭愧使君怜病眼,三干余里寄闲人。”张籍是唐代中期的著名诗人,世称“张水部”、“张司业”,因患目疾,几乎失明。诗人孟郊《寄张籍》的诗说:“寺后穷瞎张太祝,纵尔有眼谁尔珍?”被贬开州任刺史的同僚诗友韦处厚,将当地治疗眼疾的道地药材车前子寄给他后,张籍写了这首诗答谢,给我们留下了一则情深意笃的诗苑药话。 由于苦读用眼和照明条件的落后,古代士大夫阶层患各种眼科疾患较为普遍。除张籍外,诗豪刘禹锡说自己“两目今先暗,中年似老翁”;诗圣杜甫感叹“春水船如天上坐,老年花似雾中看”。诗佛王维说“果堪止泪无,欲从望乡目”,寄希望于百合的食疗:诗翁白居易“案上漫铺龙树论,盒中虚捻决明丸”,翻阅眼科医书,炮制中成药,成为他居家养病不可或缺的内容。解读这些诗作,我们可知晓有关唐代疾病学、中药学、方剂学、养生学、食疗学的史料,可补医学史的阙如。 南宋四大名臣之一李光的《庄简集•贬世盲》说:“世人服暖药,皆云壮元阳;元阳本无亏,药石徒损伤。人生百岁期,南北随炎凉。君看田野间,父老多康强。茅檐弄儿孙,春陇驱牛羊。何曾识丹剂?但喜秫黍香。”早在800百多年前,这位曾当面痛斥秦桧屈辱称臣的卖国罪行而被贬谪的诤臣,直面当时士大夫中风行的服食丹药的病态养生术,写下了这首发人深省的养生保健诗篇。当现代人被曾经风行的鸡血疗法、气功疗法、绿豆疗法弄得魂不守舍时,无不感叹李光的诗,简直就是一帖益智安神的清凉剂。 与李光的《贬世盲》堪称姊妹篇的,是唐代文学家自居易的《思隽诗》:“闲日一思旧,旧游如目前。再思今何在,零落归下泉。退之服硫黄,一病讫不痊。微之炼秋石,未老身溘然。杜子得丹诀,终日断腥膻。崔君夸药力,经冬不衣棉。或疾或暴夭,悉不过中年。”白乐天叙述说,闲日静坐时思念旧日的诗朋文友,他们的身影就如在眼前一样。可再一想,这些当年觥筹交错的俊友们都哪里去了呢?可惜都像草木一般零落到地下黄泉去了。就说韩愈吧,服用硫黄患了“风疾”,一直到死都没有痊愈。好友元稹,经常赠诗唱和,可他却暴猝于武昌军节度使任所,其死因是因为炼服秋石,导致他未老却溘然而逝。杜牧得到服丹秘诀后,终日忌食腥膻之物。崔云亭则为夸耀服食暖药的效力,经冬不穿棉衣。尽管他们迷恋丹药,却不是生病就是暴猝,都没有寿过中年。这是多么令人痛惜的医案,诗坛精英们希冀健康长寿却事与愿违,成为滥用温补之剂的牺牲品,是今人养生延年的前车之鉴。 南宋诗人杨万里《谢岳大用提举郎中寄茶果药物三首•新松实》诗说:“三韩万里半天松,方丈蓬莱东复东。珠玉链成千岁实,冰霜吹落九秋风。酒边膳膊牙车响,座上须臾漆榀空。新果新尝正新暑,绣衣使者念山翁。”这是他收到岳飞之孙、岳云的长子岳甫寄来的铸茶、松子和紫团参后,写的三首致谢诗中的一首。岳甫这位忠臣之后,在掌管茶盐之利,主钞引之法,据实绩考核、赏罚茶官的理政之余,并没有忘记和自己的祖父岳飞一样,怀有精忠报国之志的曾提举广东常平茶盐的大诗人杨万里。于是,给嗜茶的这位先辈寄去了铸茶、松子和紫团参等土特产,以表达自己的敬意。松子,又称海松子,即常见的松子仁,是松科植物红松的种子。宋代翰林医官使刘翰等编撰的《开宝本草》中称:“海松子,生新罗。如小栗三角,其中仁香美,东人食之当果,与中土松子不同。”松子仁性味甘温,归肝、肺、大肠经,有滋阴养肺、润肠通便、补血祛风的功能,用于治疗风痹头眩、燥热咳嗽、吐血便秘等症。唐代文学家张九龄《答陆澧》说:“松叶堪为酒,春来酿几多。不辞山路远,踏雪也相过。”说的是用松叶酿酒的祛病除湿的功效。唐代诗人白居易在《枕上作》诗中说:“腹空先进松花酒,膝冷重装桂布裘。若问乐天忧病否?乐天知命了无忧。”诗中说自己被风疾侵凌,气血凝滞筋脉僵痛,要喝用松花酿的酒,有养血祛风的作用。松花即松树的花粉,春末夏初时采集,又称“松黄”。唐代药学家苏敬等的《新修本草》中载:“松花即松黄,拂取正似蒲黄,久服令轻身,疗病胜似皮、叶及脂也。”宋代药家寇宗夷在《本草衍义》中说:“其花上黄粉名松黄,山上人及时拂取,作汤点之甚佳,但不堪停久,故鲜用寄远……松黄一如蒲黄,但其味差淡,治产后壮热、头痛、颊素、口干唇焦、多烦躁渴、昏闷不爽。”除了药用外,历代中医食疗的方书中,都有用松花粉做汤、制馅、蒸饼、酿酒的记载。南宋学者林洪的烹饪著作《山家清供》中就载有“松黄饼”的制作方法:将松花粉与米粉水调后,制成如古龙涎饼状,称其“不唯香味清甘,亦能壮颜益志”。松树的一身皆是食疗入药、酿酒烹茶的佳品,除了松子可作干果食用外,松叶、松节、松脂、松花、松果壳、松树皮等都载于历代本草书。这些关于松子、松黄、松叶的名家诗作,读来是不是口有余香,心生温馨? 养生保健不仅是个体生命精气神的修炼,使自己远离疾病的苦痛,还是道德行为等社会文化层面慎独的系统工程。健康长寿,遏制现代生活文明病的滋生蔓延,仅仅凭借医药学的资源必定要捉襟见肘,还必须依靠文化的力量。三国时的政治家、文学家曹操在《步出夏门行•龟虽寿》中吟咏说:“盈缩之期,不但在天;养恰之福,可得永年。”与葛洪、陶弘景等养生学家的观点相同,魏武帝也认为个体生命的寿天长短,的确不只是由上天所决定的,而取决于个体的养怡之道。古代先哲们认为,只要法于术数,和于阴阳,摄养得道,就可以益寿延年。生命的长度得益于健康生活方式的持之以恒。你的物质生活、精神生活、人际生活等生活方式,都与养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。养生既不是高不可测的虚玄理论,也不是人云亦云的刻意盲从,而是健康素养的自我历练——健康信念的确立、养生知识的掌握和科学生活方式的践行。 宋代文学家王安石在《读史》中说:“糟粕所传非粹美,丹青难写是精神。”在古人养生诗词的解读中,汲取传统文化的营养,来提升我们民族的健康素质和生活质量。
|
静神恬淡 怡养形神/1 性命双修 形神共养/8 诸子良药 祛病延年/1 6 水浴泉润 怡悦心身/24 无病自灸 延年益寿/31 安步当车 怡神康体/38 达能解郁 喜可胜忧/44 咏物佳构 药疗养生/51 节日养生 药酒佳酿/60 房室养生 丹药遗患/68 松子胡桃 健脑安神/76 防微杜渐 治理未病/84 息心瞑目 神安好寐/90 赏食皆宜 养心安神/96 五谷为养 粥疗延年/1 03 吟诗诵词 怡情快志/110 理身保气 守护天和/1 16 琼浆玉液 熟水生津/1 23 金元四家 养生有道/1 31 延年益寿 豆类家族/1 37 文化养生 警世箴言/1 46 延年却病 养生歌诀/1 52 泻补互用 祛邪扶正/1 59 道在屎溺 腹中常清/1 66 楹联对句 养生箴言/1 74 随园诗话 杏林拾遗/1 82 赠医诗词 文医并茂/1 87
|
|
|
|
|
|
|
|
如果您阅读过本书,或对本书有所了解,欢迎您发表自己的评论。您的评论将被网络上成千上万的读者所共享,我们将对您的支持深表感谢。 您的评论在提交后将经过我们的审核,也许您需要等待一些时间才可以看到。谢谢合作。 |
|
|
|
|
|
|